龙泾自然村东靠西岑自然村,西接徐鸭湾自然村,南临黃巢浜自然村,北连石佛浜自然村。辖瑞字圩、北厅圩、南仁圩、西辇圩、抗字圩、东畔圩、北窑圩7圩,面积858亩,其中水稻田535亩。2015年,有13个村民小组,328户,1123人。
一、沿革
龙泾自然村明清时处久咏乡二十八都二十九图、三十七图、三十八图,民国时属第六区。
新中国成立后属芦墟区龙泾乡。1954~1955年成立联盟联二、联六等初级社,1956年成立联盟高级社。
1958年,莘塔人民公社成立,建置龙泾大队,龙泾自然村有龙泾大队第一队、第二队、第三队、第四队、第五队、第六队、第七队、第八队、第九队、第十队、第十一队、第十二队、第十三队13个生产队。
1983年,恢复乡建制,龙泾自然村由13个生产队成为13个村民小组。
2003年,龙泾村、吴湾村合并为新的龙泾行政村,龙泾自然村的村民小组不变。
二、村民生活
新中国成立前,龙泾自然村大部分村民生活贫困,贫困村民靠做长工养活全家,青黄不接时借高利贷度日。新中国成立后,村民分到土地,生活能自给自足。三年困难时期,村民生活水平有所回落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。2014年,绝大部分村民进民营企业当工人,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。
新中国成立前,村民的居住条件很差;新中国成立后,居住条件大幅提高,至2015年,龙泾自然村住房总面积36774平方米,人均住房面积32.8平方米(在外买商品房除外)。其中平房面积6386平方米,楼房面积25619平方米,别墅(35幢)面积4769平方米。
至2015年,龙泾自然村共有轿车132辆。
表3-2 2015年龙泾自然村住房情况表 面积:平方米
组别 |
户数 |
家庭人数 |
住房面积 |
其中 |
||
平房 |
楼房 |
别墅 |
||||
1 |
20 |
72 |
2233 |
426 |
1519 |
288 |
2 |
20 |
82 |
2544 |
634 |
1910 |
-- |
3 |
24 |
90 |
3432 |
1004 |
1660 |
768 |
4 |
28 |
102 |
3753 |
1098 |
2245 |
410 |
5 |
23 |
68 |
2759 |
894 |
1481 |
384 |
6 |
33 |
101 |
4002 |
1248 |
2250 |
504 |
7 |
17 |
55 |
1560 |
196 |
1220 |
144 |
8 |
26 |
88 |
2426 |
95 |
2187 |
144 |
9 |
23 |
80 |
2059 |
80 |
1547 |
432 |
10 |
20 |
55 |
1664 |
80 |
1379 |
205 |
11 |
34 |
118 |
3492 |
131 |
2521 |
840 |
12 |
31 |
105 |
3470 |
480 |
2790 |
200 |
13 |
29 |
105 |
3380 |
20 |
2910 |
450 |
三、社会事业
民国35年(1946年),龙泾自然村有蚬南乡第5保国民学校。民国37年,龙泾自然村有龙泾国民学校。1950年,龙泾国民学校更名为龙泾中心校。1952年,龙泾中心校更名龙泾中心小学,1958年,龙泾中心小学易名龙泾小学。1959年,龙泾自然村有龙泾小学、瑞字小学2所小学。1964年12月,龙泾等9个大队创办龙泾农业中学,学校设在龙泾自然村,1968年更名龙泾联办中学。1985年,瑞字小学并入龙泾小学。1992年11月,龙泾联办中学并入莘塔中学。2001年10月,龙泾小学并入莘塔中心小学。
至2015年,龙泾自然村有镇村公路1080米,村道4445米。有公路桥3座,农用桥10座。有驳岸750米。
四、九湾六角十三浜和姓氏
龙泾自然村地域较广,河浜甚多,三百多户村民倚水居住在九湾六角十三浜。
九湾:陶家湾、柏家湾、杨家湾、施家湾、龙湾里、小娘湾、庙湾、高荡湾、硬别湾。
六角:陈家角、李家角、干家角、朱家角、沈家角、瑞字角。
十三浜:王家浜、沈家浜、先生浜、竹竿浜、前浜、后浜、坟头浜、乌龙浜、鸟浜、石浜、私囡浜、柏家浜、跨浜。
龙泾13个村民小组沿河港分布,龙泾港东、西两侧龙泾村一至四组,俗称朱家角,主要以朱为大姓,其次为王、陈、沈等姓氏;鸟浜龙泾村五、六组,有沈、朱、陶、陈、栢等姓;干家角龙泾村七、八组,主要以干姓为主;李家角龙泾村九、十组,有李、干两姓;陈家角龙泾村十一至十三组,以陈为大姓,其次为陶、梅、徐、朱等姓氏。
五、龙泾三古
古庙:东岳庙坐落在龙泾自然村西北角庙圩上(俗称风水墩),占地面积约5亩。此庙初建无考,清光绪六年(1880年)重修。抗战前,庙宇曾由地方长者陈润芝主持重修。新中国成立后,庙宇成为村上公产。1958年大跃进时拆除。
古大厅:龙泾的陈举人大厅坐落龙泾自然村西畔圩上,是清代后期乡儒陈麟(字翼亭)大宅的正厅,名为德善堂。1976年前后大厅第一进因破旧拆掉。第二进正厅在90年代末拆除,原址上建造老年服务中心等。
古树:生长在龙泾村第十一组村民干老虎家楼房前的老槐树,已经有二百五十多岁的树龄。
早在18世纪中叶,干家祖先从外地引进树苗,精心培育,小槐树茁壮成长。经过十余代人的传承,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。可惜在七十多年前遭雷劈,树干的髓被烧坏,仅剩树皮,竟能侥幸成活,且能长粗长高。
现在的老槐树,中空的树干周长1.8米,高2.5米,树冠直径10米左右。
这棵老槐树,是周边村落之独有。
六、鱼鹰捕鱼
龙泾自然村村民在农耕的同时,发展捕捞业。他们掌握鱼鹰捕捉鱼类的技术,用鱼鹰去河港湖荡捕捉鱼鳖。其中,柏姓、陶姓、李姓、沈姓等几家更是世代传承,各家都有船体狭长的小船,三至五只鱼鹰(学名鸬鹚)。鱼鹰外形凶猛,翅羽黝黑,嘴巴尖长,熟悉水性,且能快速潜水,捕捉水中鱼鳖。村民外出捕鱼,摇着小船,鱼鹰则栖于两侧船舷的树枝上,其颈部用勒带扣住,以防呑食捕到的小魚。此鹰视力甚佳,能清楚看到水中游鱼,一旦发现,快游追逐,用尖嘴捕获。鱼鹰捕获的鱼儿,除自家享用外,多余的卖给村民,增加经济收入,改善生活。
靠鱼鹰捕鱼的村民,居住比较集中,他们住地的河浜被称为“鸟浜”。
龙泾鱼鹰捕鱼的年代久长、历史悠远,并一直沿袭下来。“鱼鹰捕鱼”已成为龙泾自然村不同于其他乡村的一大特色。